提到中國的幼兒園,你可能立馬會想到入學難和入學貴,這幾乎成了近幾年新聞中的固有搭配。
再加上不時曝出的虐童事件,入讀幼兒園幾乎成了每一個年輕父母都需要深思熟慮到頭疼的心病,也讓那些還沒生孩子的,或者想生二胎的夫妻再三猶豫。
2018年11月,教育部有關學前教育的指導意見再次重申了推行“普惠性幼兒園”的緊迫要求,在未來,絕大多數孩子的學前教育都將在普惠性幼兒園中展開。
什么是普惠性幼兒園?為什么幼兒園又貴又難進呢?
- 成也民辦,敗也民辦 -
普惠性幼兒園是個新詞匯,在大多數人的認知里,幼兒園大致分為兩類——公辦與民辦。準確地說,是公辦幼兒園的入學難與民辦幼兒園的入學貴,構成了中國幼兒園的經典病癥。
在傳統的運營方法里,公辦幼兒園之所以入學難,是因為僧多粥少。公辦幼兒園收費合理,設施完善,大多數家長都希望自己孩子能夠就讀。但它們對招生規模、招生頻率、戶口所在片區都有嚴格限制,這意味著大量的入讀需求只有小部分可以被滿足。
在沒有足夠人脈資源或者運氣的情況下,這部分家長只能將目光轉向民辦。民辦幼兒園已經出現二十余年,1997年頒布的《社會力量辦學條例》給了它法律上的合法名分。
回顧十年來民辦幼兒園的發展,是一段從“補充”變為“主流”的過程。2007年,民辦幼兒園的數量已經占到了60.1%,但在園人數占比僅有36.99%。這說明民辦園的平均規模較小,它們的存在大多是起到“孩子無法入讀公辦園”時的協調作用。
而到了2017年,在數量占比變化不大的情況下,入讀民辦幼兒園的總人數達到了51.56%。這意味著過半中國兒童的學前教育,需要在民辦幼兒園完成。后者發揮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由此而體現。
不過,民辦幼兒園并非只是公立教育外的替代品。近年來,一部分財力較好的家庭對高品質教育的需求促使一些民辦園彎道超車,向高端化、國際化持續邁進。
這些幼兒園通常價格不菲,但宣稱擁有最好的理念、設施與師資。以上海為例,市發改委要求公立幼兒園內每月保育費不得超過每人700元,但在民辦領域,每月所需要繳納的保育費可以輕松達到數千甚至上萬元。
中高端民辦幼兒園所持的教育方法一旦走在公辦幼兒園之前,無疑會帶給家長和其他辦學者無形的壓力。由此帶來的結果是所有的民辦幼兒園為了適應市場潮流,都開始向雙語化甚至全英化轉型,伴隨而來的成本壓力會再次轉移到家長身上,從而加重入學貴的弊端。
- 師資之痛 -
無論是公辦幼兒園,還是民辦幼兒園,舉辦者共同的困擾依然是師資,而這又與入學難、入學貴的問題緊密相連。
根據教育部的教育統計數據,除北京、上海等個別地區,大部分省份幼兒園教職工與學生的比例都在1:10以上,遠遠超出教育部在《幼兒園教職工配備標準(暫行)》中提出的1:5-1:7的要求。
這意味著大部分幼兒園其實都在超額招生。尤其是“入學難”問題中的公辦幼兒園,當人們抱怨它們招生人數過少時,如果嚴格按照標準要求,它們招收的學生其實已經過多。
這一問題的背后,是巨大的師資缺口。2016年,中國擁有幼兒園教職工381.8萬人,整體師生比約為1:12,哪怕是達到1:7的最低目標,也需要新增幼教職工248.8萬人。
當教育部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加強幼兒園教師隊伍建設”時,中國幼兒園的教職工哪怕只是數量,都與標準要求相差甚遠。
缺口為什么會這么大?因為幼師的待遇和職業前景與他們付出的勞動不匹配。人們都知道孩子難帶,但是哪怕在一線城市,大部分幼師能拿到的月薪也不過是幾千元。
這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長期處于低水平的工資讓這一行業較難吸引到高學歷人才,轉而又限制了幼師的待遇天花板,師資就會長期處于缺乏的狀態。
當師資缺乏,公辦幼兒園很難擴大招生人數。而那些中高端的民辦幼兒園,為了建設高質量且穩定的師資隊伍,需要給出具有足夠吸引力的薪水和福利,這又直接關系到運營成本。因此,入學難與入學貴的問題,也有幼兒園舉辦者自身的無奈。
- 轉向普惠園 -
根據教育部的指導意見,到2020年,中國80%的幼兒園將成為普惠性幼兒園。
如何理解“普惠性”?按照政策說明,該類幼兒園的收費必須依照公辦園的定價標準,并且由政府進行專項經費補貼,從而維持其非營利性的運營。而矛盾突出的師資問題,也會通過建立專項資金對普惠園幼師進行專題培訓的方式予以緩解。
這自然是件好事。原有的公辦幼兒園本身就可以自然過渡為普惠性幼兒園,剩下的就是民辦幼兒園的轉型問題。
不過,南京師范大學的學者在2018年發表的研究顯示,在已經了解普惠園政策的情況下,有一半的民辦幼兒園舉辦者不愿意轉型為普惠園(即傾向于盈利),其中東北地區持盈利的意愿占比最高。
原因何在?因為一旦轉型為普惠幼兒園,舉辦者能獲取到的收益將會非常低。
考慮到前期在土地租金、設備購置、人員培訓上的巨大支出,民辦幼兒園的舉辦者自然在這一問題上變得非常為難。如果補貼政策執行不到位,還有可能會面臨嚴重的虧損。
本來是一個商業投資行為,只能被迫變成一個公益事業。公益事業能持續多久,還要看民營舉辦者與地方執政者的磨合。
在轉向普惠性幼兒園之前,中國的年輕夫妻正在用不生孩子,順帶緩解著中國幼兒園供不應求的壓力。